濕地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之一,雖然全球濕地的總面積僅占地表的5~8 %,但濕地所蘊涵生物多樣性、淨化水質、調適氣候、環境教育、休閒遊憩等生態功能及價值,卻遠遠超越其所分布的面積。臺灣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由山區到海岸分布著湖泊、埤塘、農田、魚塭、紅樹林、潮灘等多樣化濕地類型。以往臺灣濕地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森林法及國家公園法等相關法令保護,而在201522日《濕地保育法》正式施行後,目前台灣有42處國家重要濕地、41處暫定地方級重要濕地,共83處國家重要濕地,受保護濕地包括自然與人工濕地面積達到47,627公頃。濕地保育可呼應「國際濕地公約(RamsarConvention)」以及「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的精神,以保育與明智利用兼容並進為原則,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之目標。

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自2009年成立後,即積極推動國內外濕地教育、研究、調查、交流、規劃、設計及評估,成效卓著。在濕地國際合作平臺上,學會除每年組成參訪團參與國際研討會進行交流外,也與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濕地國際(Wetland International)中國辦事處、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廣東省濕地保護協會、泉州市濕地學會等學術、民間團體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協助外交部參與拉姆薩會議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view Panel,Ramsar Convention),以觀察員(Observer)身分代表我國參加年度會議;在學術與教育推廣上,除定期出版「濕地學刊」外,每年5月的濕地大會已成為濕地夥伴們共同參與重要盛事。自2010年第一屆台灣濕地生態系研討會至今每年不間斷,已舉辦7屆研討會,於2016年更擴大層面邀請國家公園與兩岸人工濕地專家辦理國家公園濕地研究及人工濕地研究成果聯合研討會,與會人士擴及海內外華人及國際科學家,已達400多人,具體提昇國內外濕地研究與管理之相互交流。

2017年在台灣濕地學會持續的努力下,訂於55-6日於國立中興大學惠蓀林場舉辦「第八屆台灣濕地生態系研討會暨國家公園濕地研究成果發表會」,將以「山海一線;談濕地的多樣性」為主軸,以多樣化的濕地與多樣性的服務功能評估、濕地在氣候變遷威脅下的調適方案、人工濕地的創建、復育與生態服務價值等三大主題,整合濕地研究者、管理者、治理、教育、社區工作者、志工與非政府組織人士的共識,統合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的環境與社會價值,達成濕地保育、復育、教育工作全方位的發展,企盼海內外華人社會共襄盛舉,蒞臨指導。